黑龙江全面禁烧后 秸秆最终都去哪了


08/11/2024 秸秆专用锅炉

  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 通讯员 杜宇华)三月份,黑龙江省进入到春耕备耕关键期,土地里,经过前一年秋翻地后,被遗留下来的些许秸秆,是年年都会困扰到农民的烦心事。但近几年来,对秸秆付之一炬,显然已经不是好办法。新京报记者发现,早在去年秋天起,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已经真正开始启动,黑龙江省也已要求秸秆“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而在“防得住”的同时,也需“用得好”,在黑龙江省农垦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通过秸秆还田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方式,不止为秸秆找到了“出路”,也通过秸秆为种植户开辟了一条“增收路”。

  “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秸秆还田肥沃土地”,走进位于佳木斯的农垦北大荒集团建三江管理局洪河农场,禁烧的横幅标语和通告,是占据农场道路两侧的“主力”。

  秸秆多随着收获出现在秋收季节,为何初春备耕时期也要加强禁烧宣传?洪河农场宣传部部长李建鹏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春耕期间土地上出现的秸秆,多是因为头一年秋翻地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秋季收获时,大量的秸秆经过粉碎还田,确实已经被消化掉了,但秋翻地作业中,多少会出现翻地不彻底的情况,秸秆也就因此会被遗留下很少的一部分。”

  李建鹏讲述,春天备耕时,被遗留下来的秸秆,也在当地被称作“鸡窝草”。“很多年前,农民们为了方便省事,放一把火,也就将这草烧掉了。”

  “但这几年不会了。”洪河农场种植户王凤顺说,虽然今年是黑龙江省全面禁烧的第一个年,但在农场,禁烧的宣传告知书和责任状已经发放了三个春秋。“年年有人来宣传,更何况还有卫星监控着呢。”

  据悉,在黑龙江省全面禁烧后,洪河农场也建立了比之前职责更明确的网格体系,将全场划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个禁烧区域,管理区为生产区,场区为生活区。农场在两片区域分别设立了9个禁烧工作组,宣传、告知、巡查、临时应急处置防范等。

  在技术防控方面,洪河农场除了利用历年秋季现场会、农机推广会等方式,加大补贴力度,推广可提升秸秆抛撒及还田效果的新型农机外,也会在保证翻地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严把作业质量关,确保不出现秸秆焚烧的现象。

  而王凤顺所说的卫星监控,指的则是洪河农场在高空区域,借助生态环境部的卫星组,对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实行的24小时监控。而在低空区域,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国营农场,洪河农场也借助无人机、高清摄像头等科技力量进行巡查,在地面上成立了由公安、林业、环保、电视台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秸秆禁烧总巡查组、秸秆禁烧应急灭火组,建立了联动机制,做到火点火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汇报,第一时间处置,确保有突发火情,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不蔓延、能够彻底的扑灭。

  有人说,农业的春华秋实,其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秸秆并非只是农业生产中的废物,更可以是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资源。如果能给秸秆找到“出路”,也会让农户通过秸秆资源“增收入”。

  黄秀章是资源的受益者,作为洪河农场双晟肉牛养殖场场主,她年年都会打包2000亩地左右的秸秆,将其作为冬季肉牛主要舍饲的饲料。黄秀章给记者算了一笔这样的经济账,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等饲料,成本低廉,便于收集,有利环保,利用秸秆舍饲肉牛每月可节约饲养成本4000元以上,“我家饲养肉牛400头,一个冬季舍饲期可节省本金30000到35000元。”

  这并不是农场将秸秆变废为宝的唯一途径。据介绍,围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明显问题,洪河农场也在着力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的有效模式,通过秸秆还田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严控秸秆露天焚烧等方式方法,实现“零火点”到“再利用”的转变。带动相关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切实解决春秋两季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