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有市民反映流动商贩噪音扰民、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在天门网“市委书记专属板”上,网友“沫沫”反映,天门新城CBD单身公寓楼下,每天都有摆夜市的,不仅影响行人出行,而且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网友“因噪音失眠人”说,在天门船闸上,每天卖水果的车子叫卖喇叭声音大,影响了孩子休息和学习……
近几年来,由于顺应市民呼声和创卫、创文的需要,我市慢慢地增加对城市的规范管理,对于流动商贩一直采取严管态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流动商贩却是城管来了就走、走了又来,屡禁不止。这一群体到底该何去何从,如何管理?连日来,记者做了调查采访。
11月27日上午8时许,天门新城公旺大街上,卖菜的地摊一字排开(如图),占据了人行道。菜贩张阿姨蹲坐在石阶上,面前摆放着两把红菜苔,一网兜鸡蛋和一只母鸡。
张阿姨是小板镇王场村村民,儿子媳妇在广州打工,60多岁的她一人在家照顾孙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张阿姨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虽然已无了田地,但她还是在房前屋后开垦了几分地种蔬菜,在自给自足的同时靠卖菜补贴日常开支。
每天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张阿姨就骑着电动车来此卖菜,她说:“现在卖菜的地方是慢慢的变少了,到处都有城管,不让摆摊,每天早点来,一个多小时可卖三五十元。”
在公旺大街,像张阿姨这样的商贩有20多个,绵延100多米,占据了近半的人行走道,商贩加驻足购买的行人,给通行带来了一定影响。在此期间,虽然有城管执法人员前来劝离,但收效甚微,临近9时,商贩才陆续离去。
记者走访发现,在人民大道船闸路、天门新城大舞台旁、姜店路口等地均有流动商贩扎堆现象。大多出现在早晚上下班期间,早上以蔬菜为主,晚上以水果、玩具、小吃为主。这些流动商贩大多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或下岗职工,也不排除一部分专门以此为生的商贩。
梳理网友投诉发现,流动商贩不仅影响城市市容秩序,而且对市民出行和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在采访时,不少市民却觉得流动商贩带来了便利。
在天门新城大舞台旁,每天晚上都会有卖水果的摊贩在此聚集,在新城四期居住的向女士每次带孩子出来玩时都会带点水果回家。“出门就可买到水果,确实十分便捷。”向女士说,一个城市需要有一些这样的小摊点,才会更加显得有活力。
尽管有时会遭遇短斤少两,但新城五期的杨阿姨还是更青睐小商小贩售卖的菜,她说,相比于菜市场,流动摊贩的菜价普遍要低,同时更加新鲜,地道的农家菜味道更好。
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城管执法人员也颇为头疼,执法难度很大。市城管执法局城南大队副大队长邵波说,他们大多都在60岁以上,我们执法都不能过激,就算当时劝走了,有的要么回来继续卖,有的就转移到了城区别的地方,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他看来,城管为了城市环境执法,而很多流动商贩却是在求生存,生活本就不易,如果只是硬驱硬赶,易产生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这也给城管执法带来了巨大阻力。
作为影响城市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管部门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也做过深入的调研和探索。市城管局副局长、城市管理市容执法支队支队长肖政道说,流动商贩是在城市发展日益规范化的情况下显露出来的社会痛点和难点,其产生主要有两点深层次原因:
一是随着城市拓展不断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失地农民日渐增多,这部分人除了种地,没什么技能,为生存最终成为流动商贩;二是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规范,特别是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市场容纳能力不升反降,流动商贩生存越发艰难,进一步造成了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之间矛盾的加剧。
如何管理,肖政道表示,该局对于流动商贩也并非完全禁止。在城市的主次干道,特别是交通路口,公园广场周围是严禁流动商贩摆摊的,而对于背街小巷则是适度放宽,加强巡查和管理。
有市民表示,在深圳也存在着流动商贩占道乱经营的问题,当地政府并没有回避,而是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单位,建设流动摊贩集中经营点,引导流动摊贩进入市场,合理解决好疏与堵的问题。
有市民建议,市民既然对流动商贩有需求,不应只是制止和严管,应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可适当在背街小巷划出地方,限定时间、限定地点、限定品种、限定规模经营,只要不对城市卫生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让流动商贩在方便市民、增强城市活力的同时,也能成为城区一道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