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车秸秆倒进制炭炉,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消化”,优质无烟炭从另一头鱼贯而出。日前,在洛阳亚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试生产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神奇的一幕。
2车秸秆倒进制炭炉,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消化”,优质无烟炭从另一头鱼贯而出。日前,在洛阳亚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试生产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神奇的一幕。
2车秸秆倒进制炭炉,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消化”,优质无烟炭从另一头鱼贯而出。日前,在洛阳亚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试生产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神奇的一幕。
“这套由我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大型秸秆炭化炉,只需上料、炭化和压块3步,就可以完成秸秆变炭的华丽转身,具有工序少、简单易操作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企业负责人、项目研发者陶予敏介绍。
洛阳亚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资约1000万元,位于汝阳县陶营镇铁路营村,是我市首个“秸秆变炭”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制炭炉2台、生产物料库2间等,并于今年5月通过环评,前不久开始试生产。
项目所生产的优质无烟炭“浑身是宝”,低端的可当作烧烤用炭,如果将其中的杂质去除,还可当作单晶硅、铜等工业原料的还原剂。“目前已经有人联系包销,销路一点也不发愁,每吨炭的价格在500元以上。”陶予敏笑着说,随着夏收的临近,预计今年项目可实现产值500万元以上。
陶予敏更看重该项目的社会效益。据了解,尽管近年我市不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推广力度,但是禁烧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仍然不小,原因主要在于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
以陶营镇为例,该镇约有4万亩农田,每年秸秆产生量约为2万吨。往年,为了禁烧秸秆,村里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仅清运就要花费120万元左右,收集之后,再送到电厂或者大型养殖场,收益微乎其微,只能“抵消”运输费用。
“秸秆收购价不高,回田耗时耗力,喂牲畜又远大于需求种种因素导致部分农民仍倾向于一烧了之。”陶予敏说,相比之下,由于“秸秆变炭”项目具有耗能少、产出物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有望带动秸秆收购价格的提高。
眼下,该项目秸秆收购价为每吨80元,与市场行情报价基本持平。未来,随着项目产能扩大、规模化效益提高,收购价有望进一步提升。“秸秆收购价高了,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禁烧压力也就相应缓解。”陶予敏说。
目前,项目已具备20吨炭粉、炭棒的日产能,可年处理秸秆2.6万吨,即消耗2.6万亩土地的秸秆产量。未来,随着项目产能的逐步扩大,争取3年累计产值超亿元。(洛阳日报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刘岳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