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区土主镇,80后创业者肖超因地制宜,瞄准食用菌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良好、收益快等优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企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他既是乡村致富带头人,也是土主镇推进食用菌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先行者。
走进位于土主镇的四川省上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源菇凉”蘑菇基地,覆盖着白色塑料薄膜的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层层菌包整齐排列,娇嫩新鲜的蘑菇已经从菌包中冒出,散发着淡淡菇香。基地负责人肖超和记者说,食用菌的种植不同于其他农业,具有特别的优势,“食用菌这种农产品,能做到每天都出产品,而且它的产量是可控制的,比如市场上需要10000斤,就按照每天都能出10000斤的量来种植,发展订单农业比较可靠,在市场上能伸能缩。”
正是看中这个优势,肖超开始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随技术发展成熟,肖超也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并积极培育更多的蘑菇品种,寻求更多元化的产出。肖超说:“我们产业园区总占地面积53亩,里面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菌包,生产线最大量平均每天可以生产2万个菌包。另外就是我们食用菌采摘区,满载负荷的情况下,平均每天可以采摘5吨鲜蘑菇。我们现在种得最多的是凤尾菇和平菇,基地现在种植技术成熟的有20多个品种,有鸡腿菇、鸡纵菌等,品种是可以每时每刻依据市场的变化来变换,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转换过来,很灵活。”
在过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丰收后留下的秸秆怎么样处理是个难题,而肖超则将各类秸秆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培植食用菌的沃土,每年使用秸秆达到500吨以上,走出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子。
据肖超介绍,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的技术是以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通过与其它原料混合或发酵,配制成草腐菌栽培基质,待食用菌采收结束后,菌糠可经过堆肥处理归还农田,达到多级循环利用的效果。“上源菇凉”使用的食用菌培养料中秸秆用料比例达到了90%以上。“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大量使用了本地的废弃秸秆,既解决了我们原材料成本的问题,又解决了我们当地秸秆污染源的问题。”肖超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7年,在创立品牌“上源菇凉”之初,肖超就对品牌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他说,越往水源上游走,水质就越清澈,这不但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在事业上发展上亦是如此,想要事业蒸蒸日上,不仅为人要干干净净、明明白白,还要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源泉、新的知识,汲取新的力量,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基地种植了凤尾菇、鸡枞菌、平菇等多种食用菌,产量也在稳步增长。对于未来,肖超在不断做强品牌“上源菇凉”上有了更新的想法,“下一步,我想以批发商业市场为依托来销售鲜品食用菌,目前已在市中区‘中农城’开了一个,接下来计划在成都开一个,批发商业市场开到哪里,销售点就布局到哪里,用基地的生产量来供应销售点。通过这一种方式,扩大销售量,稳定销售渠道,最终实现批量生产和扩大生产,保证品牌的稳定扩散和供应,这样就可以带动我们基地大量生产和种植鲜品蘑菇,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种植蘑菇,以这样的方式,实现更稳定、更良性的发展”。
除了谋求自身发展,肖超还积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蘑菇产业,拓宽他们增收致富的路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来提供基地、搭建大棚,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品质把关、收购等生产经营服务,农户只需出购买菌包的费用,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农户收入。
“农户既是业主又是创业者,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农户,为了大家增收致富,一方面要发展更好的产品流向社会,丰富大家的菜篮子,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大家的创造力、生产力,让我们的农户从根本意义上做到增产致富,不单单是荷包里的钱满了,也要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价值。”肖超说到。
目前,在蘑菇的丰采期,基地可提供120个就业岗位,而在基地内承包量最大的种植户,共种植有16000个菌包,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可获利上万元。
如今随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与完善,也吸引了很多人像肖超这样的致富带头人,积极投身农村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也给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