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陈冠益:秸秆变燃气破解“十面霾伏”


  我国每年产生约12亿吨农林废弃物。以秸秆为代表的农林废弃物中,近50%的秸秆未得到一定效果利用,往往以农用燃料和露天焚烧的形式处理,成为“十面霾伏”的重要推手。由天津大学牵头研发的“农林废弃物清洁热解气化多联产关键技术与装备”为农林废弃物找到焚烧以外高效利用的途径。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在17个省市推广应用。项目负责人、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玉山籍青年科学家陈冠益教授和记者说,让生物质废弃物资源物尽其用,我们找到了适宜的技术。

  新学期开学了,陈冠益教授玉山探亲返校后,更加忙碌起来:初定于今年5月中旬在玉山举办的环保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目前方案也已上报中国工程院,正等待批复。

  2016年1月9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颁奖大会上,获奖者中出现了一名玉山籍的青年科学家,他就是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陈冠益。

  陈冠益教授牵头开展的“农林废弃物清洁热解气化多联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成果,提出了“清洁热解气化多联产技术”的创新思路,集成了高品质燃气、燃油、复合肥的技术工艺体系,探索了生物质气化多元化应用模式。为此,该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据介绍,我国每年产生约12亿吨农林废弃物(相当于6亿吨标煤)。以秸秆为代表的农林废弃物中,近50%的秸秆未得到一定效果利用,往往以农用燃料和露天焚烧的形式处理,成为“十面霾伏”的重要推手。热解气化技术是秸秆能源燃气化的重要方法,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欧盟等大力开展该项目的研究,但始终被热解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焦油排放所困扰。由天津大学陈冠益教授牵头研发的“农林废弃物清洁热解气化多联产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历经11年,先后得到了“863”计划、“973”计划、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等9个课题资助,并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陈冠益介绍说,生物质的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出黑乎乎的焦油,导致二次污染(例如废水),该项目在秸秆气化过程中使焦油降低85%以上,剩余的少量焦油,再由净化装置去做进一步分离收集处理,对环境更友好。该项目能产生多种产物,生物质经热解气化后主要成为燃气,废渣可成为生态肥,液体可提炼成燃油。不仅是诸如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包括树枝、木屑、家具刨花等林业废弃物以及酒糟、药渣等工业废弃物,都可以经过“热解气化”而变废为宝。

  陈冠益教授和记者说,1公斤的秸秆,可以一次性转化出约0.85立方米燃气,0.05公斤的燃油,以及0.10公斤左右的复合生态肥。该成果已在国内17个省市推广应用,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占据全国主要市场占有率。近3年累计实现产值10.27亿元,新增利润1.69亿、税收0.63亿;累计利用农林废弃物855万吨,显著改善了农村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陈冠益和记者说,近年来,家乡几乎一年一个模样,每次都有新变化。除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喜人,家乡的环境治理成果更是让人感到欣慰,从城镇到乡村处处如同花园,堪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基于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家乡情结,陈冠益谋划今年5月中旬,在玉山举办一个环保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陈冠益表示,之所以选择在玉山举办这个高峰论坛,首先是家乡情结,其次是良好的人文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届时,他将邀请5位环保科技领域的院士,10多位著名企业家以及一批知名专家、教授齐聚玉山,共商环保科技产业未来发展。了解陈冠益的想法后,玉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十分赞同,表示将积极对接,推动这个高峰论坛在玉山成功举行。(周建峰本报记者程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