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下午,走进席家庄村,一股淡淡的稻花香扑鼻而来,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起伏不定。在吴家堡大街席家庄党群服务中心里,记者见到了刚巡察黄河和稻情回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道坚。本年51岁,是一名干了24年的“老支书”。
我小时这儿便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不合适种水稻,村里人常常戏弄“种啥啥不长,除非种高粱”。后来,经过引黄灌溉盐碱地,使用黄河水冲刷和沉积的泥沙,铢积寸累,才渐渐形成了合适水稻栽培的土质。
席家庄是吴家堡‘稻改’的发源地,很早就试种成功,但因栽培涣散、人工出产功率等问题,产值却一向上不去,这一向困扰着我。直到2009年,我与村党支部安排本村90家农户成立了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实施栽培、加工、出售一体化出产,才完成水稻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栽培出产。
在合作社带动下,咱们席家庄不只种出了每斤50余元的“越光大米”,还注册了“席庄”大米商标,光村社员每人每年仅分红就3000元,加上别的的收入,人均收入高达2万元。
我看本年水稻长势分外好,再过20来天就能收割了,产值必定要比去年高,亩产保存估量1200斤,又是一个让人快乐的丰收年。
近年来,国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维护和高水平开展国家战略,要坚持生态优先、质量优先,发挥本身优势,开展特征产业,做好农文旅交融开展文章。我就想,席家庄应该依托黄河之畔、四水盘绕的天然优势,活跃寻求生态开展的路途。
2019年,席家庄开端探究稻虾稻蟹混养形式,这也让咱们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充沛的使用稻田资源,将水稻栽培与河蟹饲养有机结合,不只完成了“一田多用、一水多养”,也提升了土壤和水稻质量,给乡民增加了一份额定的收入。这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形式,为吴家堡稻田资源的可继续使用探究出一条新路。
现在,使用水稻栽培空隙期,咱们在百亩稻田里种上了油菜花,每年的春天,一片片海金黄灿的油菜花引得很多人前来打卡。现在村里也建了以生态、康养为主题的特征民宿,与黄河文明有关的村史馆。
春季油菜花怒放,风景如画;盛夏风吹稻田,如绿毯翻滚;秋季稻香四溢,稻蟹肥美……自国家黄河战略提出后,我见证了席家庄从名不见经传的“沿黄小村庄”,到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小江南”的精彩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