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明四成专利的标杆意义


08/21/2024 燃油燃气锅炉

  黄骅常郭镇的李建忠今年2月份刚刚拿到了“计量加油油箱”的国家专利证书,这已经是他的第二项发明专利了。

  任丘辛中驿镇惠伯口村村民刘进生,研究发明的防雨雪、防窃电变压器接线项发明成果,均获国家专利。

  在我市,像李建忠、刘进生一样的农民还有很多。青县曹寺乡小学教师黄惠敏发明的特形瓜果模具系列,让瓜果表面长出凹凸不一的立体壁画造型;沧县杜生镇东杜生村刘玉祥,他看到旧式小枣去核设备是采用人工操作,爱动脑筋的他发明出全自动去核机,这种全自动去核机不仅受到当地百姓欢迎,还引起一位加拿大华人前来咨询,这位加拿大华人打算在国外推广。

  记者从沧州市科技局专利管理处了解到,据统计,2008年,我市共申报800项国家专利,其中近300项专利属农民发明创造。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提发明、专利,好像是科学技术人员的,农民好像不可能与发明沾边。但近年来,在我市农民发明家却不断涌现。

  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是如何走上发明创造之路的呢?“这是近年来全市开展‘三下乡’活动,将科技宣传送到乡间地头的结果。”市科技局专利管理处负责人说,农民通过科技下乡,不仅了解到什么是专利,还懂得自己发明专利会受到保护。他说,我市营造鼓励、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氛围,以及农民多年养成的坚韧不拔性格,促使我市涌现出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发明家。

  另外,我市之所以能形成农民发明创新的群体,和我市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我市从2005年开始设立了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出台了“沧州市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办法”。市政府在2006年还出台文件,对一年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或五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奖励10万元;市委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作为考核县级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各种创新因素,让更多的农民发明家得以脱颖而出。

  据了解,近年来,市科技局还多次举办专利培训班、讲座等,在农民中普及专利保护知识。这样,慢慢的变多的农民专利保护意识增强了,申报专利的积极性也增加了。

  近几年,我市申报专利数量逐年增加,一直居于全省前列,2007年我市申报专利761项,2008年达到829项,其中近300项专利属农民发明创造。

  我市的事实上,只要引导得力、政策到位、服务到位,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农民也能成为自 主创新的主体。

  爱学习肯钻研、开放不封闭,农民也能攻克难关。面对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发明,市科技局专利管理处负责人说,我市农民发明专利主要是从生产实践中得来,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农民发明专利中占有相当比重。

  我市农民是如何走上发明创造之路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发明“秸秆汽化炉”的沧县东关镇农民王树平,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他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种地之余,一有空闲时间就喜欢琢磨,如今搞发明已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乐趣。

  采访中记者看出,像王树平一样,我市发明专利的农民,虽然外表质朴与一般农民无异,内里却都有股探索精神,尽管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都肯动脑,善钻研,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恰恰触动了他们发明创造的灵感。

  “俺家这头‘小毛驴’,不吃草,不吃料,干起活来呱呱叫。”青县盘古乡儒林村村民李金玉向记者这样形容他研发的中耕机专用变速箱,他的这一发明也获得了国家产权局颁发的国家专利。

  “叫它小毛驴,是因为这种变速中耕机干起活来,样样精通,通过安装各种农机具,能够直接进行旋 耕、犁耕、除草、播种、中耕、施肥等多种作业,可以顶一头小毛驴使呢。”45岁的李金玉向记者介绍说,几年前,他曾开了一家农机机械厂,现在农村里养牲口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靠人力和大型农机具。靠人力耕种土地,劳动繁重,农民辛苦,而大型农机具又不适合小面积地块的耕种,尤其一到农忙季节,就会出现家家争抢农机具的状况,很不方便。于是他想到了制作一种适合小块农田作业的农机具,中耕机专用变速箱应运而生。

  据了解,这种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发明,因为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往往能提升工作效率,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的专利是农民在手工作坊及个体公司制作中发明创造,因为与实际相关,且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这种类型的发明非常容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河北省沧县皂坡村是一个闻名全国的汽车配件生产专业村,近年来村民竞相搞技术创新,近几年来,有14位农民获得16项专利。

  皂坡村有大小汽车配件生产企业287家,平均四五户村民中就有一家加工厂。2001年,村民刘月春申报备胎悬挂防护器专利成功后,引发了村民技术创新的热情, 到现在已有14名村民申报了19项专利,取得16项专利证书。得益于村民们这种创新意识和坚持不懈的创新实践,皂坡村汽车配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整个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今年57岁的赵瑞国是泊头市交河镇双庙村村民。一次他去石家庄出差,因为下大雪路不好走,耽误了时间,于是他突发奇想:“为啥不制作一种能快速清除路面冰雪的设备呢?”有了想法,赵瑞国立即着手研制,不久,他设计的方案成形,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专利生产需要资金,他就把自家小厂子挣来的一部分钱投入其中,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研制出科学合理的冰雪清除机,并得到了山东、北京等地厂家的关注。有了经验的赵瑞国,从此在发明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先后研制出多项新型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33岁的黄惠敏是青县曹寺乡小学的一名教师。自2002年起,黄惠敏就将自家的温室大棚和邻村果园作为试验基地,开始花样瓜果的研制。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她终于找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让瓜果表面长出凹凸不一的立体壁画造型。黄慧敏介绍,这种南瓜的培育方法是:在南瓜生长到一定时期后,用特制模具套在南瓜表面,随着南瓜的生长就生成了模具上的图案,而且,这种模具能应用到多种水果上。现在,黄惠敏已对模具申请了专利保护。

  青县马厂镇东姚庄村农民姚旭华发明的“回流法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新工艺”,不但使该村村民把秸秆当成了宝贝,还被沧州市新能源办公室列入今年开发新能源研究课题。姚旭华是东姚庄村农民,针对现有的沼气池体积小、产气少、成本高、进出料不方便、群众嫌麻烦等缺点,他经过多年反复研究,终于成功发明了“回流法纯秸秆发酵沼气新工艺”,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国家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这个工程工艺设计进行了技术评审,专家们认为其操作简便易行,可以推广使用。

  海兴农民张宝明的“全自动家用地源热泵采暖器”专利,被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河北捷馨建材有限公司经理刘建忠看中。刘建忠决定和张宝明共同合作推广其专利产品,去年底,经过改进的家用地源热泵,首批生产100余台投入市场。

  张宝明是幸运的,它的专利找到了“婆家”。但与之相对的是,绝大部分农民的专利很难实现转化。

  心血凝成的专利为何不能带来实惠?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受制于经济条件。创新发明的过程大多是只投入 没产出,等到产品研发成功,农民已无钱再去投入;科技含量不高。不少农民的发明灵感来自于生活和生产中的琐事,有时会被戏称为“耍小聪明”,发明出的商品市场推广价值有限;推广渠道不畅。农民接触到的信息有限,对专利行情更难了解,开价太高,拒人千里;要价太低,又怕吃亏,只好慨叹“没有伯乐”;市场意识不强。一位农民发明专利后,怕别人仿冒,小心翼翼地将它束之高阁,不久,专利就变成“垃圾专利”了。

  另外,还有一种发明创造,是农民异想天开得来,比如,前不久南皮一农民发明的飞碟,虽然也具有创新性,但专利相对较难实现转化。

  农民发明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困扰着农民。人们叹息,凝聚脑力创造的大量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压在箱底,实在可惜。农民获得专利不容易,但要让专利给农民带来实惠更难,也更需要重视。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发明者和有关部门都需努力。从农民发明者来讲,要及早查询、掌握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让自己主动出击,及时和国家相关部门及企业联系,研究发明过程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保持清醒头脑,尽量搞一些实用技术发明。从政府部门来讲,最好给农民发明者和生产企业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服务的平台,同时提供必要的资助经费,用于农民发明者发明项目的产品宣传推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