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权民:从父亲拍照的相片中看前史(三)


03/30/2024 燃油燃气锅炉

  家父侯胜是政工干部,喜爱拍照。不管他在任何单位作业,都会习惯性深入基层了解把握作业人员的思维、作业状况,处理员工的思维问题。下面这张相片大约是1951年春季,他在察哈尔省运送公司任党委副书记时,了解长途客车运作状况时拍照的。

  初看这张相片并没什么亮点,仅仅记载了某地大众乘坐长途客车的画面。十分狭隘的土路根本只要一辆轿车的宽度,客车停在路上,路旁边就只剩一个人的宽度,其中有两位预备上车或是送客者现已站在路基的斜坡上,排队上车的乘客还挺多。

  细看相片发现,这种旧式长头客车的尾部背着一个锅炉容貌的东西,还在冒着汽或烟,请看下边客车后部锅炉扩大图。

  经查阅材料得知,这是一辆通过哈尔省运送公司修理厂改造,以烧木柴驱动的轿车。轿车背着的锅炉其实是一台一氧化碳产生器,这项技能是由德国工程师乔治·因伯特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它的作业原理是用焚烧木柴产生出一氧化碳,俗称煤气,通过滤器过滤后输入内燃机中焚烧来驱动轿车。这种车,动力较弱、跑得慢、毛病多,还要随车携带满足行进路程的燃料---木柴,因而减少了轿车的载货量。尤其在张家口十分冰冷的冬天,行进途中毛病就会更多,常常不能按时抵达目的地。车辆呈现毛病后旅客在路上不只受冻挨饿,帮忙推车的状况也屡次产生。不知道哪位高人改编了一首宋诗来描述其时的乘坐感触,“一去二三里,泊车四五回,修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这描述既恰当又引人发笑,改编者一定是熟读唐诗宋词的人,有意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把汽油、柴油作为战略物资办理,首要确保军用,民用配给微乎其微。所以民用汽、柴油车很多改形成木柴车。有前史文献记载道“到二战结束时,仅在德国,就大约有50万辆这种“烧木头”的轿车行进在大街上。”其时咱们的祖国有多少辆烧木头轿车未查到详细数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汽、柴油十分缺少,由于战后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开端,大批物资需求运送,为确保运送正常运转,开端很多改造汽、柴油车。

  时任察哈尔省运送公司修理厂技能员苏从尧(1916~2015)在《我的回想》中写道:“报届时该厂正在搬家,大部分没有搬来,我见到厂长邵增云,他让我先了解状况,并帮忙改造木柴炉(车)。这项作业是交通部试点推行项目,由于我国缺少汽油,往后要把现有汽油车逐渐改装为木柴车。”“改装后的木柴车在运用的过程中反映无力,经分析研究与煤气过热有关,我又在管路中心规划加装一组冷却器,处理了煤气过热问题,使木柴车在我公司顺畅推行。”“1950年前根本是制作木柴炉,改装木柴车,到年末几十部轿车都已改装结束。”

  据记载,运送公司修理厂从1949年9月开端到1950年末,共改造烧木柴车80辆,来确保了其时察哈尔省运送使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