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迷茫与困境:职场上,努力工作却总与晋升无缘,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让人疲于应对;生活里,家庭琐事不断,经济压力如影随形,梦想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面对这一些难题,我们苦苦寻觅出路,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其实,早在 80 多年前,就在《矛盾论》中为咱们提供了一把破解困境的 “金钥匙”。这部诞生于革命烽火中的哲学著作,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其蕴含的智慧光芒却从未黯淡。它深刻剖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为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矛盾论》,会惊喜地发现,其中的哲理对于解决当下的生活、职场乃至社会问题,依然有着超乎寻常的指导意义。它宛如一盏明灯,穿透重重迷雾,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破局之法。
《矛盾论》开篇便点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自然界中,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是光明与黑暗、寒冷与温暖的矛盾在推动;生物进化历程里,物种为了适应环境,不断在遗传与变异的矛盾中抉择、进化。社会层面,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始终如影随形,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迈向新高度。就像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跃,使得传统封建生产关系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应运而生,进而又激发了科技的进一步创新,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
矛盾不仅仅具备普遍性,更有特殊性。不同事物包含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各有特点。中国近现代史,在革命初期,封建帝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封建统治抛头颅、洒热血;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放下成见,携手抵御外敌;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再度凸显,解放战争爆发,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个个阶段,矛盾的主次、性质一直在变化,决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与发展路径。
正是这些形形的矛盾,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斗争中促使事物不断量变,当量变积累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便引发质变,推动事物迈向新的阶段。没有矛盾,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发展可言。
矛盾绝非静止不变,而是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河,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就像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历程里,初创阶段,与市场开拓的矛盾首当其冲,企业得想尽办法拉投资、找客户,让产品或服务立足市场;步入成长阶段,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的矛盾愈发凸显,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投入研发、招揽高素质人才成为关键;到了成熟阶段,市场占有率巩固与品牌升级的矛盾又摆在眼前,企业既要守住现有 “地盘”,又要通过品牌塑造迈向高端,开辟新 “战场”。个人成长同样如此,学生时代,学业进步与兴趣培养常相互拉扯,平衡好二者才能全面发展;步入职场初期,专业技能提升和人际关系拓展的矛盾接踵而至,哪一方面滞后都可能会影响职业前景;人到中年,事业拼搏与家庭责任的矛盾又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如何兼顾两头,是摆在中年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敏锐洞察这些矛盾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的主次、内外转化,我们才可以精准施策,在变化的浪潮中稳立潮头。
既然矛盾一直在变化,策略自然也要随机应变。回首往昔,革命战争年代,等老一辈革命家依据敌我力量对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灵活调整作战方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力量弱小,“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游击战术应运而生,凭借此战术,红军在夹缝中生存、壮大;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携手,我军又适时转变为持久战、运动战为主的战略,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石;解放战争时期,形势逆转,大规模的歼灭战成为主流,摧枯拉朽般推翻反动统治。再看商业领域,曾经的胶卷巨头柯达,在数码时代浪潮来袭时,因固步自封,未能及时作出调整产品战略,最终黯然落幕;而诺基亚,在手机智能化变革之际,转型迟缓,从行业霸主地位跌落。相反,苹果公司精准洞察市场对智能手机简洁、智能、多功能的潜在需求,以创新的产品设计和系统生态迅速抢占高地;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顺应环保大势与科技潮流,早早布局新能源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实现弯道超车。这一桩桩、一件件案例无不警示我们:面对变化,唯有灵活应变,紧跟矛盾转化节奏,方能在时代洪流中破浪前行,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辉煌篇章。
尽管矛盾千变万化,但在这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总有一些核心的、本质的东西始终不变,这便是主要矛盾的根源所在。回顾中国革命历程,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却屡遭挫折,根源就在于未能精准抓住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这两对主要矛盾。直到中国成立,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国情,才明确了革命的主攻方向,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为手段,直击反动统治根基,最终取得胜利。商业领域同样如此,以苹果公司为例,在智能手机市场之间的竞争白热化阶段,另外的品牌忙于拼硬件配置、打价格战时,苹果却紧扣用户对便捷、智能、个性化体验的核心诉求,持续优化操作系统、打造生态闭环,从 iPhone 到 iPad,再到 Apple Watch 等一系列产品,以不变的 “用户至上、创新驱动” 理念,引领行业潮流,斩获巨额利润。这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拨开迷雾,深挖矛盾根源,抓住主要矛盾,如此方能提纲挈领,从根本上破局。
在应对万变的过程中,坚守一些原则底线,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握紧船舵,方能行稳致远。道德、价值观便是我们一定要坚守的底线。古往今来,诸多事例证明了这点。胡双钱,这位航空 “大国工匠”,在航空领域坚守三十多年,面对外界高薪诱惑、技术难题困扰,始终不违背敬业、精益的职业操守,为国产大飞机制造默默奉献,攻克无数难关;与之相反,某些企业为追逐短期利益,不惜偷工减料、虚假宣传,如曾经的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乳业巨头,虽一时蒙蔽消费者,却终因违背诚信、质量至上的商业底线,遭受灭顶之灾,品牌轰然倒塌。在个人成长路上,坚守善良、正直的品德,遇到困难不投机取巧,面对利益诱惑不动摇初心,方能积累口碑与人脉,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反之,一旦突破底线,即便短期获利,也终将失去他人信任,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他人处理问题的成功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古往今来,诸多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古代,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打破传统服饰与作战方式的局限,借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技艺,使赵国军事力量大增,得以在列强环伺中站稳脚跟;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与文化,从政治体制革新到工业技术引进,从教育体系西化到军事现代化建设,让日本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迈向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于当下而言,企业未来的发展领域,小米公司创立初期,借鉴苹果等国际大品牌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长处,结合国内花了钱的人性价比的追求,精准定位,以高配置、低价格的智能手机迅速打开市场,后续又拓展生态链,成为全世界知名品牌;个人成长层面,许多学子借鉴他人高效的学习方法,如费曼学习法,通过以教促学、简化知识等步骤,将复杂知识吃透,提升学习效率。但借鉴绝非照搬照抄,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加以改良,方能让外来经验在本土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矛盾一直在变化,现成的经验总有 “失灵” 之时,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新方法。回首往昔,当传统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卡尔・本茨发明汽车,打破了人们对出行方式的固有认知;莱特兄弟勇于挑战蓝天,让飞机翱翔天际,彻底改变了世界的交通与交流格局。在互联网领域,早期人们满足于文字信息交流,社会化媒体的开拓者们大胆创新,引入图片、视频分享功能,打造即时通讯、动态更新等多元化社交模式,Facebook、微信等平台应运而生,重塑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环保领域,面对传统能源带来的污染与资源枯竭难题,科学家们另辟蹊径,研发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秉持创新精神。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妨跳出常规思维框架,尝试逆向思维、跨界融合等新途径;学习新知识,摒弃死记硬背,运用思维导图、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要知道,每一次勇敢的创新尝试,都可能是打开新局面的钥匙,引领我们跨越重重困难,抵达成功彼岸。
在当今时代,《矛盾论》的智慧之光从未黯淡。从国际局势看,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既有合作发展的共同诉求,又在贸易规则、地理政治学等方面存在分歧与博弈。中美关系便是典型,一方面,经贸往来使双方在经济稳步的增长、就业创造上相互依存;另一方面,在科技竞争、国际话语权争夺上又矛盾频发。中国深知矛盾主次,以开放合作作为主流,积极拓展多边贸易,同时坚守核心利益底线,应对美方挑起的贸易争端,在国际舞台上稳步前行。
对个人而言,生活的挑战接踵而至,失业、疾病、情感波折常让人措手不及。但只要运用《矛盾论》智慧,在困境中冷静剖析矛盾主次,失业时视技能提升、人脉拓展为重点,感情受挫时把自我成长、心态调整放首位,我们就能重拾生活主动权。
《矛盾论》宛如一座智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们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时代浪潮中,以万变破万难,守本质应万变,用善变之法排万难,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辉煌篇章,向着光明未来勇毅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