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内,传出机器的嗡鸣声;创新工作室内,传来时高时低的讨论声……4日,在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时,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电锅炉)职工却在一线坚守。
作为中国最早最大的大型电站锅炉科研与制造基地,哈电锅炉设计制造了70%以上各种容量参数的国产首台电站锅炉,填补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空白。这份傲人成绩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哈电锅炉人力资源部经理陈玉红说,哈电锅炉将育才造士作为固企之本,通过逐步建立健全人才选、育、用、留机制,用好行业内唯一的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诸多优势平台,培养造就更多可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及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多年来,哈电锅炉积极探索多种人才引进模式,不局限于正式招聘、调入等直接引进方式,也通过采取人才项目合作、联合设计研发等柔性方式间接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陈玉红一语道破哈电锅炉固牢发展之基的“妙方”。
“不拘一格引才方式让我们技术部门获益颇多,特别是柔性引才方式,大幅度的提升技术开发效率,加快了成果转化步伐。”哈电锅炉技术管理部经理魏国华说,2019年,哈电锅炉以项目合作方式,引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邱鹏华教授,共同推进全流程废锅和半废锅项目。目前,已有3个项目实现市场突破,将于明年陆续投入商业运行。
“‘十二五’期间,我们就和邱教授携手攻克国家863课题—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显热回收关键设备研制,这次合作可以说是之前合作的延伸和对成果的落地转化,邱教授作为技术后盾,为此次成果转化落地扫清了技术障碍。”魏国华形象地将柔性引才比喻成一份菜单,按照某项产品或研发技术需求,来寻求合作人才,大幅度的提升了公司产品研究开发、技术攻关的效率。按照这种模式,哈电锅炉依托煤基不定型焦、低热值660MW超超临界CFB国家示范项目等柔性方式引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秦裕琨院士、高继慧教授、孙飞教授和清华大学吕俊复教授等,助力实现国家能源转型和“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如今看,不拘一格引才“妙方”效果颇佳:2017年至今,哈电锅炉先后通过社会招聘共引进27名专业人才,涉及生物质燃煤耦合、垃圾焚烧锅炉、环保等多个领域,为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提供人力支持。招聘大学生244名,其中博士3人,硕士70人,毕业生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余所国内重点高校,重点率达86.5%。这些新鲜血液的补充优化了公司年龄、学历等结构,后备人才得到良好储备。目前,在哈电锅炉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占比35.08%。
聚才更要留才。为了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哈电锅炉从2019年7月开始实施精益薪酬改革,将多年未变的薪酬体系进行了重新搭建,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潜能,充足表现了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实际做到以岗定薪,易岗易薪。与此同时,哈电锅炉还搭建了全员全周期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彻底打通了职工职场上升路径,截至目前,已有348名职工获评副主任师及以上职级。
4日14时许,在哈电锅炉舒裕创新工作室里,电焊火花闪耀着金色的光芒,3名身穿焊接防护服,手持面罩的焊工们专心致志于自己手头的产品。这3名焊工正是即将代表我省出征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
“焊接就跟绣花一样,绣花的一针一线就像焊接时的一道一道焊缝,同样需要讲究手法。像去年夺得我省职工技能大赛第一名的吕广成,是经过五六年的磨练、捶打才成功的。”舒裕说,一个好的神枪手是用子弹堆出来的,而一个好焊工则是用焊条堆出来的。吕广成这五六年练手的焊条至少能装满一辆20吨的卡车。由此可见,培养一名熟练掌握高操作技能的焊接人才难度之大,像代表全省参加国家级大赛的选手更是要精通各类焊接技艺,胜败在毫厘之间。为此,对于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舒裕创新工作室每年名额仅有5~10人,常规焊工培训每年达几百人次。
“以人名名命工作室,就是要让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唱主角’,通过团队模式,有计划有目标地利用现有资源,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在解决难题中传绝技、带高徒,为公司及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陈玉红说,哈电锅炉除了舒裕创新工作室外,还有王福奎国家级(冷作)技能大师工作室、齐赞省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孟令庆省级(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技能大师工作室。自2016年起,各大师工作室为公司各业务领域培育了诸多人才和骨干,他们充分的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实现技术革新,为公司节约了可观的费用。
“2018年,中国提出建设智慧社会,为此,哈电锅炉决定沿着这个方向开发智能化产品。”哈电锅炉新技术研究所所长黄莺说,智能产品研究开发需要多专业高度融合,为此哈电锅炉依托行业内唯一的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王明昊工作室,于2019年8月,成立了跨多专业的智能化开发团队。黄莺则以锅炉行业技术专家身份成为该项目的带头人,而哈电锅炉新技术研究所智能室主任沈涛则被委任为该研发团队的负责人。
研发团队成立之初,因缺少项目管理经验及对项目所涉猎的一些专业存在技术短板,沈涛陷入低迷期。
彼时,黄莺主动找到情绪低落的沈涛,为他打气:“大数据本身确实很玄妙,但它也仅是一个为你所用的工具,把它用好,就能解决你的难题……”
黄莺如同沈涛的引路人,寥寥数语,不仅激起了沈涛的斗志,还为项目启动指引了一条捷径。
“人工智能算法如何与锅炉机理结合起来?如何把锅炉控制机理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起来?这是项目技术路线中两个最大难题,国内外都无人能突破它们。黄所却建议我们将锅炉机理融入最普通算法之中,这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沈涛说,假如没有黄莺的指引,他们可能要尝试几百种算法,也未必能找到最优的解,不仅拖延研发周期,还增加很多工作量。
经过黄莺点拨,沈涛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制定出了实施路线图。如今,沈涛又将这个路线图按照涉及专业领域进行细分,让研发团队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参与到分支路线制定中。当各负责人推进中遇到瓶颈时,沈涛都会将所学倾囊相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依托王明昊工作室这一平台做反复研讨,或向黄莺求教,直至问题妥善解决。
“术业有专攻,通过一个个项目研发,我们团队在不断成长,成员也在成长中慢慢的变成为全能型人才。”黄莺说。
据悉,哈电锅炉依托燃烧技术中心等完善的科技平台和公司整体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发挥多名锅炉行业内技术专家的专业方面技术支撑作用,建设锻造业内顶尖科技团队。同时,在构建新型科技队伍,培养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方面,哈电锅炉已培育出省级重点学科“蒸汽工程(锅炉)”“焊接工艺与设备”“化工机械”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