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正午农家冒炊烟时分,溧水县白马镇最遥远的革新村王家边自然村,女人们从地头往自家厨房里奔,男人们将一担担秸秆、稻瘪壳往村头的秸秆气化站送。
占地2亩的气化站里,通过破坏的秸秆被输进生物质气化炉,焖烧后通过两道净化过滤变成纯洁的一氧化碳,进入高高矗立的300立方米贮气罐。整个气化站无声无息无气味,只需气化机组房顶的一个小小烟囱袅袅吐出白色水蒸气。从这儿铺设的3公里地下输气管线多户人家。
走进乡民万忠英家,洁净亮堂的厨房里,锅里在欢腾,灶头却简直看不见火,用手遮住亮,才发现锅底蓝莹莹的火苗好大一片直窜。
万忠英笑吟吟地说,她家是上一年下半年全村19家试用秸秆气户之一,现在呼啦啦全村人都跟上来了。用秸秆气很划得来,管道不要乡民花钱,只需一次性付灶具费,气1毛8分钱1立方米。她家种田少,曩昔秸秆不行烧,烧煤,又脏又费钱,1年要花600多块钱。现在呢,她看了下气表,17个月1000立方米出允许,1年只需百把块钱。种田多的更上算,曾经他们秸秆烧不完就在田里烧掉,弄得黑烟滚滚。现在能够卖给气化站,秸秆一担4块钱,稻瘪壳1担8、9块钱呢,他们烧气根本不花钱还有的赚。她指着一角还保存的土灶说,不少人家现已扒掉了,她将其留下是想吃大锅饭的锅巴。
听村党总支书记朱典寿介绍,白马镇是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其间7000多亩栽培培育面积的革新村被称为“有机村”。为维护村里的生态环境,为大众办点实事,他们了解到,稻、麦、黄豆等秸秆可成为气化质料,于是以王家边自然村为试点,投入71万元,从山东大学生物能源技术开发中心引入全套秸秆气化机组,派技术人员到省农林厅环能处训练操作与修理,铺设管线,并协助乡民一致从山东购买规范秸秆气灶。1年多来,秸秆气被王家边乡民广泛承受,正着手在别的两个自然村推行。记者俞巧云通讯员马里兵赵敬翔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