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闻中心记者来到了天脊集团合成氨厂,直奔车间、直击现场,对这个车间的“算账文化”是如何执行、如何落地的一探究竟。
走进合成氨厂的中控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直立的牌匾,分别是《每日任务作战挂图》和《考核班组竞赛台》,清楚地将车间每个班组的日用煤量、产出量、工艺指标等具体数字标注了出来。对于它的实际用途,记者产生了疑问,合成氨厂厂长雷红向记者解释说:“这两块牌匾是合成氨厂推行‘算账文化’最直接的体现,结果的倒算促使每名员工必须要‘能算、会算、巧算’,要从原先的‘领工资’变成现在的‘挣工资’。”
说到“能算、会算、巧算”,就必须提起合成氨厂造气车间气化炉的流程再造。气化炉是合成氨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的龙头装置,也是控制合成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源头。“气化炉每开停一台炉大约需要直接费用12万元左右,一台气化炉事故停车一天将影响产氨290吨,间接损失60万元左右。”天脊集团合成氨造气车间党支部书记秦红宇介绍说。
6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车间所有员工一月的总收入。推行“算账文化”以来,为了可以最好能够降低开停车次数,造气车间以“精致生产、精益管控、优化流程、优化工艺”为重点,瞄准问题去算账。在车间秦红宇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确的“对比账”,他说:“2020年一季度气化炉开停车合计15次,成本费用高达180万元。2021年一季度气化炉开停车3次,开停车成本约36万元,按每次开停车约12万元计算,同期相比节省成本约144万元。”。到目前为止,合成氨气化炉四炉连续运行已超越120天,正在向标杆指标150天迈进。
天脊集团合成氨厂厂长雷红深有感触地说:“‘算账’很重要,但是想要深入推行下去,需要每位员工都能主动参与进来,树立‘省下的就是赚下的’思想,真正由‘要我算’变为‘我要算’。在各个车间我们也通过合理的安排,要求机组连动,合理避峰,加强流程管控,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从而促使成本一下子就下降。”
气化炉作为控制合成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源头装置,如何能够围绕装置做些文章,让这个“铁家伙”能变身“铁公鸡”?合成氨厂造气车间生产副主任张智成向记者介绍:“在气化炉工艺改造上,我们也费了很多心思,动了很多脑筋,比如气化炉炉壁的系统改造,原来是直线型上升,瞬间启动扭矩比较大,对设备损害较大,我们现在改造成曲线上升,减少了炉壁的扭矩,对设备起到保护作用,优化工况的稳定。同时,我们还改造了气化炉自动炉壁转速、增加了人工智能取样等,对节约人力成本,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增强系统稳定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创造了直接效益。”
从一开始推行“算账文化”时候的不会算账,到现在的精打细算,车间变成了成本中心,员工成为把控成本“核算员”,车间的产能和产量稳步上升。今年前四个月,天脊集团合成氨厂产氨制氢和去年同期相比,多生产12000多吨,按照市场价每吨氨3600元来计算,直接增加产值3000多万。“‘算账文化’在我们合成氨厂开花结果了。”合成氨厂厂长雷红自豪地说。